藏種於農行動派1: 選米、催芽
藏種於農,彷彿飽滿生命能量,蟄伏在沃土中的一顆種子,就等待最適當的那一刻,生根冒芽!
是的,「藏種於農」就是一顆種子;從前年(2010)年底,在合樸教育中心所舉辦的「全民保種行動工作坊」埋下。當時,台大農藝系郭華仁老師應邀在工作坊中,以「種子企業:從全球到在地、保種平台介紹」為題,講述了現今全球種子的供給現況。關注種子議題多年,更致力於推動民間保種的郭老師豐富上課內容,讓合樸深刻意識到留種、保種、育種的重要性。
接著在去年三月,郭老師邀請合樸一起討論有關台灣保種的議題,會中,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分享了參訪泰國米之神的保種心得,引發合樸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見學的因緣,也讓「藏種於農」這顆種子更加深埋進合樸夥伴心中。
因緣際會,台灣米部落籌備與創立期間,孟凱和絲田水舌的小毛(孫崇傑)多次參訪銀川,幾次和賴兆炫(產銷班長)對話中,共同意識到保種育種在台灣的重要與迫切。於是,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藏種於農」?因而也有了將郭老師上課內容整理成書的念頭,希望能透過書籍的出版,讓更多人認識、瞭解保種育種的重要性。
郭老師欣然同意,歷經半年多的撰寫與討論,《藏種於農》小書於焉誕生。就在整理書稿過程中,合樸一步步深入種子的世界,一步步發現基因改造、種子企業的祕密檔案,也更堅定確認,石油危機下,有機農業的必然,以及推動參與式育種的決心。
在此同時,合樸的「異業」好夥伴伊聖詩,因為同樣有著對土地與環境的關注與熱情,所以決定以共同推動「藏種於農」做為伊聖詩十周年慶的「拾穗」(十歲)重點專案計畫。
不只要推廣農民自行留種、保種,「藏種於農」也致力推動在台灣的土地上,重新種植黃豆。原來就不斷呼籲台灣一定要重黃豆的「豆之味」當仁不讓,加入了「藏種於農」,無條件收購「藏種於農」計畫中,與稻米輪作的全部黃豆!
「藏種於農」這顆種子,就以這五個好夥伴的共同理念與合作的美好與感動為養份,日漸成長,蓄勢待發!
糙米選種@合樸教育中心
這期間,文圖並茂的《藏種於農》小書印製完成,銀川所提供的兩公頃稻作也已收割,合樸夥伴一行也12人也專程到泰國KKF見學歸來,KKF已將近卅年經驗所累積、習得的一整套永續性常民式保種、育種、田間管理、保持地力的方法,更深刻激勵合樸推動「藏種於農」的決心與實踐方向。
「藏種於農」這顆種子,不只埋下落地,也即將生根發芽,期待開枝散葉。
一月初的某個午后,淑華、小倩、淑娟、小壁虎,還有詳詳、Maggie母子二人組,幾個人圍坐在教育中心圓桌邊,聚精會神,開始選種——以在KKF學習的糙米選種方式,開始要在合樸公田施作,要以實際作為,為這塊土地培育出最適地適種的在地品種。
第一次要在公田種稻,而且是要以糙米選種、以微生物菌養土,在台灣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嘗試,我們戰戰兢兢;我們相信KKF遵循自然律的這套操作模式,但是,泰國與台灣畢竟風土條件大不同,方法可以學習,但就如同種子必須適地適種的道理一樣,我們必須透過實作,透過做中學,甚至是不斷錯誤的嘗試或失敗學習,才能夠找出符合台灣在地條件的最佳方法。
這次,我們所選的稻米品種,包括玉里東豐所提供的台南14號、淑華從凱道帶回來的台梗16號、絲田水舌在霧峰栽種的益全香米,還有去年我們從泰國KKF帶回來的茉莉香米。
糙米選種,在台灣並沒有前例可循,而是KKF獨創的選種、育種方式,也就是將稻穀去殼後,以人工、以目測,選出外型最佳,而且幾乎是一樣高、一樣胖瘦大小,並且圓潤有光澤者,培育下一代新種苗。
這種糙米選種的方法,不需要精密的科學儀器,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技巧,需要的,就是專心、耐心與時間,當然,基本的選擇標準不可少。真的,沒甚麼特別技巧,只要掌握所要選取品種的基本性狀,人人皆可為。
但是,說來簡單,一顆一顆地篩選,所需的耐心與恆心,以及對眼力的挑戰,卻是極大考驗。事實上,我們所要選取的數量實在不多——四種,每種只要20公克左右,比起在KKF所見,一大袋又一大袋,各式各樣品種,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終於開始有一點點理解Daycha為什麼可以將選米做為一種修行——專注與判斷、恆心與毅力;還記得在泰國時,常看著Daycha戴著老花眼鏡,氣定神閒地坐在桌前,一顆顆米粒比對、汰選,果真是一種內外兼修啊。
這一天,Maggie也特地帶小二的詳詳一起來體驗選米的過程。事實上,每個人從小吃飯吃到大,即使沒有天天吃或餐餐吃,但是,有多少人認真看過米的形狀?樣貌?注意每一顆米粒的曲直高矮胖瘦?如果不是因為要選米,還真不曾仔細端詳過米的外型、特徵,甚至有無斷裂。也才發現,原來,不同米種就如不同的人一樣,外形不同,氣味也完全不同。選米,就像選美,也是優生學原理吧,眾裡尋出最美、最壯碩、最健康的,以培育出優秀的下一代!
不過四個品種,也不過要各選出20公克,我們幾個人就花了整整兩個半天才篩選完成!接著就是要進行催芽了。但為了確保出芽率,我們決定先進行溫湯消毒。曾在KKF實習過一年的淑華說,在KKF並沒有溫湯消毒這道程序,但畢竟兩地條件氣候、風土條件不同,而且,畢竟是第一次施作,為確保品質,我們還是決定加入溫湯消毒。
依據一般溫湯消毒做法,水溫設定在攝氏50度,但這是帶殼狀況。去殼的糙米,是否以同樣溫度消毒?溫度過高,會不會傷害胚芽?過低,還具有消毒作用嗎?我們的「技術指導」淑華說,溫湯消毒其實很需要經驗累積跟拿捏,因為不管溫度或是時間,都不是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尤其在台灣。完全找不到用糙米選種的資料,呵呵,因為沒人做過呀! 所以….我們就想,既然去了殼,失去了一層「保護層」,溫度是否應該低一點?但因為這一天氣溫較低,最後我們還是決定以攝氏50度進行溫湯消毒,其中唯一帶殼的台梗16號,則將水溫提升到攝氏65度,分別浸泡10分鐘。
溫湯消毒過後,就將米放進夾鏈袋,再加進比常溫高一些的溫水浸泡,進行催芽。根據一般的經驗判斷,大約四~五天後會冒出芽點。但這幾天,天氣寒冷,溫度偏低,還可以依通常的速度冒出芽嗎?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