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給自在 — 合樸社群生活與行動

歲末年初,總不免俗地要回顧過去一年,自我檢討,同時也檢視合樸的所做所為,是否投入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是否盡力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

過去一年,合樸具體邁向一個新階段,重大轉變包括:各「部落」陸續成立,「社群貨幣」機制開始運作,互助互惠的經濟型態逐漸清楚明朗;啟動共同廚房、星期二沙龍、互助小舖、物流與社區豆腐坊的籌畫⋯⋯等,逐漸建立星期二預購取貨( 小小市集) 的基礎; 此外,透過與伊聖詩在見學之旅、食農教育與藏種於農專案的密切合作,建立起企業支持型農業的做法與可能性。

整體而言,2011年合樸以「社群支持型農業」為核心價值的實踐作為與方向有了明確的進展。但是,闔上一年的行事曆,閉起眼,向內審視,沉澱心底的是九月底十月初的泰國KKF(Khao Kwan Foundation,米之神基金會)見學行程!

天地有大法,以自然為師,遵循大自然的運作法則

的確,過去一年是合樸關鍵性轉變的一年,然而,直到這趟泰國行,投入合樸五年來,始終存在我內心對於台灣農業的困惑─或者更精確切地說,我不斷在思索,合樸農學市集在農業、農村與農民─「三農」所要扮演的角色、合樸對於目前三農困境的切入點究竟是甚麼,才終於得以豁然開朗。

KKF的學習是甚麼?其實,也沒甚麼大道理,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學習自然的律、遵循自然的律,如此而已!尤其在KKF第二天,我們一行人進入田裡抓昆蟲、認識昆蟲的那一堂課。這是K K F農民學校教導農民的課程之一,不是在課堂上滔滔講授生態系、昆蟲特性、如何防治蟲害⋯⋯而是實際進到田裡,張大眼,觀察水田裡、稻稈、葉片、稻穗間究竟有哪些小動物,但重點也不在於要記住這些小昆蟲姓啥叫甚麼,而是認識與瞭解─認識田間有哪些昆蟲,哪些害蟲?哪些是益蟲?瞭解這些從人類觀點來說,所謂「害蟲」或「益蟲」的分佈與數量。

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就在於,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自有一套動態平衡與聯繫,只要我們願意謙卑地遵行大自然的這套運作法則,就會發現,田間大部分昆蟲對作物生長其實是有益的;以化學農藥或非農藥殺蟲劑消滅所謂的「害蟲」,只是破壞平衡,或許事倍功半地暫時解決了眼前問題,但埋下的卻是更大更多,且可能是不可逆的自然系失衡且失序的致命問題。

在KKF田間揮舞著紗網捕蟲,將抓到的昆蟲一隻隻分門別類、畫出它們形態與分佈、瞭解它們相互間的關係⋯⋯,宛若小學生習作般的一堂課,卻釐清了這些年來,盤桓在我腦海對於台灣(慣行與有機)農業的根本困惑──台灣的農業技術世界一流,或許就因為如此吧,過度人為的操作,過度相信技術、過度聽專家的話,對於農業立足所在的自然反而視而不見,甚至要對抗大自然,自大地以為人定可以勝天!

遵行大然自然的法則,回歸自然,不只是應用到農法而已,遵循自然律的運作方式適用於農民(人才面),農村(社會面)與農業(經濟面)。在這段泰國見學旅程中,住在當地農友家中,他們的物質水平遠低於台灣農友,卻比台灣農友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我認為這來自於泰國農友對於生計,生活與生命的態度更貼近自然律。

泰國KKF見學之旅讓我對於社群支持型農業─這是農民、農村與農業的齊頭並進發展─ 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交流,更讓我對於正在轉型的合樸樣貌,有了更清晰的輪廓與方向。

共同分享也共同承擔,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實踐

新的一年, 五年來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六,消費者與生產者歡喜相見的市集活動將持續熱烈進行。但農夫市集其實只是合樸「農學」的一部分,市集日以外的廿九天或卅天,在合樸教育中心、在公田,或者在某位農友的農場裡,還有星期二沙龍、共同廚房、工作坊、好好務農、產地拜訪⋯⋯等,以生產、生態與生活的寬廣思維所設計的相關課程與活動。即將滿五周歲的合樸,更將朝自給自在、共同分享也共同承擔的社群生活邁進! 

自給,才得以自在!所以,合樸未來主要投入包括安排每位合樸夥伴(學員)學習主食─稻米的栽種,並與大豆輪種來生養大地,也要積極推動在地當令原生蔬菜的種植與烹調食用、農產加工、居家堆肥等,將友善大地、永續農業、合作簡樸的美好生活理念,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 透過這些具體實踐, 以及以物( 務) 易物( 務) 的機制,由許多志同道合的「個我」匯聚而成的「群我」, 也得以在每一個「個我」的高度自給率中,以「群我」的力量,發展社區豆腐坊、共同廚房、預購取貨等,實現互助互惠、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型態。

新年伊始,我們邀請對於美好生活懷抱想像和希望的新朋友們,和我們一起以知行合一,老農般實實在在,just do it,做,就對了!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CAPTCHA
為了防範廣告留言,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