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的多元實踐面貌:小農市集經驗對話 by 世豐
2016中部食農教育論壇於九月底舉辦,孟凱主持議程三:【圓桌論壇】食農教育的多元實踐面貌:與中部小農市集經驗對話,邀請農友世豐分享,與當天向隅的朋友分享內容。
議程三:食農教育的多元實踐面貌:與中部小農市集經驗對話
主持人:陳孟凱(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
農夫市集是一個廣義的、隱形的食農教育的體現,在市集交易是必需發生的,是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一個模式,面對的是消費者不是學生。 與談人:
記錄:謝宏明
(林世豐)柿子桑
因父親失智而返鄉務農,父親原是慣型農法,接手之後我從慣行農法轉到有機農法,現在更進一步,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無農藥與無肥料種植。 透過合樸農學市集讓我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由於我的產量少,價格高,有機菜售價一斤60元,我的菜一斤要賣到120元,如果無法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很難讓消費者接受高品質與價格。
我的另外產地到餐桌實踐是接待志工,志工申請我採隨緣的方式,志工透過全球的打工換宿(wwoof)申請,我會先用EMail詢問來訪的志工為什麼要來當志工。 事實上我不稱他們是志工而是農業實習生,實習生來體驗農家的生活,當我套袋他們就一起做套袋,當我種菜他們就一起跟著種菜,我們工作就跟著工作,我們休息就跟著休息,
其中一個志工第一天就被震撼教育:被赤蛾刺到(果園不用農藥,前幾年生態尚未平衡,赤蛾很多)。經過這個過程,有原先要務農的志工因而打退堂鼓,有些人想要體驗生活,但是覺得務農太辛苦,透過實做多天的過程,才知道食物的產出不是想像的這麼簡單。
市集前一天去園中採麻竹筍,需爬坡30分鐘的陡坡去採麻竹筍至市集販售,經過辛苦過程才得知食物取得不容易。在我們果園可品嚐自然的食物,如同旗美社大張校長今早分享,勞動辛苦後的品嚐特別美味。少調味,品嚐食物的原味,吃過後會感覺到食物用自然栽種有明顯不同。
市集時也帶志工去市集認識生產者,了解什麼什麼是非基改、什麼是有機等有何差異。一群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來體驗後,回到學校與幾千位同學分享來台灣人打工換宿的經驗分享。志工體驗通常只有幾天,無法從頭到尾體驗種植過程,我開始要求志工接待天數由3天、一個禮拜、10天,因為天數太短無法完整,還未學到就要離開。
當志工體驗完後,我問菜一斤120元是否會太貴,大家啞口無言,不覺得貴了。我們6個人(我、一個工人及四位志工)採一早上菜,很多人整理菜,去除外表菜葉,有些大白菜去除一些蟲咬,幾乎變成小白菜。也去採野菜,再整理菜(整理好些人就花了2小時)至晚上9點。到市集才賣了3000元,志工每人一天農務所得只有250元(扣除2位工人工資2000元),有志工一天原有工作所得是3000元。經過這次體驗得知食物價格是低估的,近而尊重農業。
也帶實習生認識觀察園區雜草,園區一米中就有約40種草,告訴志工雜草多樣性的好處,草中的生物很多,對生態環境的幫助。也帶領一群農夫觀察園區,如何觀察一個農園是否真的友善栽培。
香港志工從種菜、加工及教做豆腐等完整體驗過程,透過粉絲頁分享推廣到香港,也有來至馬來西亞及許多台灣的分享。我自己也經營粉絲頁,如我曾分享臨田慣型農業噴農藥,當噴完農藥後遇到下雨天,農夫會在天晴時再噴一次農藥,但農藥不會消失,會從大安溪流至下游卓蘭、外埔等地,毒物會再回到人身上。 這則有160個好友分享,雖然對我的銷售不一定有助益,我希望能幫友善耕作的農夫多增加友善的消費者。如一個屏科大的新生體驗後回學校也支持當地的小農市集。透過志工體驗、分享讓自然農法也能被看見。
備註:分享者有四位,
一、林世豐(合樸農學市集)
世豐果園於摩天嶺,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種植柿子及多樣化蔬果,合樸農學市集農友,透過市集與消費者的直接連結及接待全球的打工換宿(wwoof)農業實習,讓大家更了解自然農法。
二、劉晃賓(富茂有機農場)
教官退休,未退休前開始在中寮山上種植,有教育背景,近年在山上與消費者的學習,包括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農友交流與消費者的互動。
三、沈俊良(苗栗縣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長)
沈理事長是一個團隊,在苗栗通宵迴鄉有機生活農場一群伙伴如何透過團隊力量讓農業活下去。
四、王如玉(屯區社大有機農業班講師)
農業試驗所,近年於社大教授有機農耕,介有教授有機農耕也凝聚一群人投入小農市集推廣。
孟凱:安排四位與談透過與消費者的方式展現食農教育,面對的是消費者,消費也是一個農產品消費的指標,市集觀點主要針對農產品是否有交易?消費者是否滿意?是否回購?市集是一個隱性的食農的推廣。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