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Satish Kumar演講 3/24(一)19:00 中興大學
編按:Satish Kumar來台灣訪問,台中場演講3/24在中興大學,推薦給有興趣的朋友,我是從一本我很喜愛的書【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著作】,間接得知以作者命名的舒馬赫學院,我很嚮往去拜訪學習這間位於英國的學院。Satish Kumar就是創辦這間學院的精神領袖。
文字來源: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地球是一艘裝滿資源的船,在宇宙間航行,不知終點。地球
四十年前,德國學者舒馬赫已預測今日的M型化狀況,並在
精彩錄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o1k4jrbgk
=============================
「教育」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我想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在大學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方式,就好像他們是空籃子一般。我們把無數的知識、資料、與概念放進這些空籃子裡。
但「教育」的意思並非要填滿空籃子,而是帶出已經存在的東西。「教育(education)」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Educare,意思是引導出在一個人之內的東西。因此,教育不僅限於學校裡,教育是一生的進程,在你一生的學習中引領出本身內在的東西。你將如何用你的一生帶領出你內在的東西?
每個學生都是一顆種子,如果你仔細的想像,整棵樹都在這棵種子裡面,而且不只有一棵樹在這顆種子裡面,因為五十年後,將會有成千上萬顆蘋果從這棵種子長出來。
農夫的工作並不是告訴這顆種子如何成為一棵蘋果樹,但幾乎所有老師都在做這件事。農夫的工作是提供適當的生長條件: 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充沛的陽光、以及一點籬笆保護這顆種子,讓它生長成一棵樹。農夫所做的是愛這棵種子、照顧它、奉獻自己給這棵種子。這是教育的一個簡單而美麗的比喻。
我們每一個人生來都具有潛能,就像每一顆種子都有其潛能一樣。 我們希望從學校、老師、與父母得到一些幫助,就像種子得到農夫的幫助一樣。如果你生於一個原始部落,也許你不需要學校,因為整個宇宙都是你的大學,整個大 自然都是你的教科書,但我們存在一個文明社會,需要老師與父母能幫助我們踏上冒險之旅,去尋找自己是誰。教育正是一個自我實踐的旅程,沒有其他。
我們將教育的意義窄化為獲得學位、考試及格、然後找到一份坐在辦公事電腦前的工作。我們沒有被教導每個人都是帶著特別的潛能出生的,而人生的旅程就是要去發掘、去尋找這個潛能。
我們生而擁有這個身體,這美麗的身體是個神奇的構造,令人驚嘆。這身體裡面有什麼? 有腦袋、思想、心靈、想像力、創造力。但當你進入大學時,你被告知,不不不,你身體的其他部分只是用來照顧腦袋的工具。我們的教育僅僅是學習,學習3R: 閱讀(Reading)、書寫(wRiting)、與算術(aRithmetic)。
這3R都是用腦袋學到的,而你身體的其他部分-思想、心靈、想像力、與創造力都不在教育的範疇內。3R很好,但不足夠,教育需要全方位,用3H代替3R。
我們需要培育我們的心(Heart)、腦袋(Head)、與雙手(Hands)。如果你的心沒有被訓練、被教育、被開發,你要怎麼去面對在生命中出現的所有關係? 關係是我們生命中的關鍵,我們不像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這完全是唯物主義與二元論的誤導。我是關係網中的一部分,我不活在我的腦袋裡,我 活在我與萬物的關係中。我在此和你講話,不是因為我腦中這個概念,而是因為你在這裡、因為老師們教過我一些東西、因為我的父母帶我來到這個世界、因為土壤 與大地用她的身體擁抱我、用食物與水餵養我。我是所有關係的混合體。
我曾經遇見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他問我:「薩提斯,你有五隻手指嗎?」 我說:「我當然有五隻手指。」 「不,你沒有五隻手指,你有四段關係,每一隻手指之間的關係。」他嘗試教我,所有事物都是在關係之中。你是如何處理關係的? 你與朋友的、與父母的、與伴侶的、與孩子的、與大自然的、與樹木的、與周圍的動物與鳥兒的。學校並沒有幫助我們發展人生中的這個部分,因此這樣的教育並不夠。
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心,怎麼去感受慈悲、怎麼去感受愛、怎麼去感受慷慨、怎麼去面對悲哀、失落、以及在日常生活裡會發生的負面情緒。
我 們的學校正在產出成千上萬完全沒用的年輕人。一篇報導指出,大學畢業生有一成不會煮蛋。除了使用手機與電腦,其它的東西我們都不會用。雙手是我們得到的神 奇禮物,透過雙手與我們的心與想像力連接,我們可以轉化自己,也可以轉化任何我們接觸的東西。用一片黏土,我們的雙手可以將它變成美麗的茶壺 ; 用一塊石頭或金屬,我們可以將它變成美麗的雕塑 ; 用雙手播下種子、灑下肥料、然後澆水,你就可以看到種子長成大樹。
如果我們不教導年輕人如何使用雙手,他們只懂得用手機與電腦有什麼用? 他們並不能因此發現自己是誰、因此而自我實現。如果不開展心與雙手的能力,你就無法發揮你的創意與想像力。你只是從大學畢業,然後找一份工作,你就這樣錯過了。
我 們需要認識「我是誰」。一位印度哲學家曾說過,「藝術家並非一個特定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藝術家。」我們都是藝術家,最偉大的藝術不是畫一幅畫、建 一間屋子、唱一首歌、或是跳一支舞,最偉大的藝術是生活的藝術。我們都是潛在的藝術家,但我們的教育並沒有教導我們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反而阻礙了我們的發 展。
教育正在扮演負面的角色-壓 抑與限制我們的心。人生的成功僅取決於有一份好的工作、發表幾篇文章、有一點名氣。這極度的狹窄。我們需要的是一幅更廣闊的畫面,教育是為了自我覺醒,而 自我覺醒並不只是回到自我,而是活出自我。蘋果樹能夠無私的把自己的果實奉獻給每一位向它索取的人,不會設定任何條件。如果你想學習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 付出、與無條件的慷慨,沒有其他更好的老師。
我 們需要從大自然中學習。我們從學校學到的自然都不是來自大自然。你認為自己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自然,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樹,但你無法透過螢幕或美麗的圖片學 習到大自然,這不是真正的學習,你一定要在大自然中學習,走在河邊、海邊、或森林裡,去體驗。學校以知識餵養我們,但剝奪了我們體驗的機會。
只有知識而沒有體驗是不完整的。當你的腦袋獲得了一些知識,你需要體驗它,用你的身體、你的心、你的感官,透過你的眼睛、味覺、與嗅覺,你的知識才能因此真正被了解、提升、與完整,因為你建立了一段關係而不是學習了一個物件。
大自然已被視為一個物件-如何透過認識大自然已從中獲取利益? 如何征服它? 科學、科技、與很多範疇的人都忙於認識大自然,以控制它、運用它。我們認為自己可以剝削大自然以提供人類所用,我們任意妄為,彷彿我們是世界的統治者,除了人類以外的生物幾乎都是我們的奴隸-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被人類利用,它們必須迎合人類所需。
征 服大自然這個概念必須被挑戰,取而代之的是與大自然如夥伴一般共處的理念。這個地球的所有生物都是我們的家人,整個地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與所有自然界中 的一切都有關聯,我們的給與及拿取是一個互惠的關係。但現在,這樣的互惠關係並不存在。人類不斷奪取,卻很少回饋,結果造成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許多思想家以這樣的認知創立學校,印度詩人泰戈爾亦是,他在樹下授課,對學生說: 「你們有兩位老師,一位是人類老師,也就是我,另一位就是這棵大樹。」
佛陀從樹身上學到了什麼? 雲、楊光、鳥兒、與泥土,萬物是如何相連的? 每件事物是如何相連的? 每樣東西都是相互關聯、互惠互利的。佛陀因此提出緣起論,此有則彼有、萬事萬物相互依存是佛教的基本教義,這也是為什麼「慈悲」是佛陀最偉大的教導之一。
我們所有人都是互相關聯、非單一獨立的存在,因此我們需要互相慈悲的對待對方。如果我們也與所有生物相連,那麼我們也必須對所有生物慈悲。當我們從自然拿取蘋果、食物、衣服、木頭、或房子,我們會說: 「感謝大地。」我們不會將拿取視為必然,我們會在拿取時充滿感恩。感謝大自然、感謝太陽、感謝雨水、感謝泥土生產了食物、感謝園丁、甚至感謝蚯蚓。我只拿取我需要的食物,不浪費。
這就是教育的基礎,教育必須從書本上與電腦上狹窄的思想中解脫,並走入大自然與人類社群。
當 你離開大學,不要找工作。你上大學不是為了得到一份工作,而是去創造你的工作。用佛教的語言,即創造自已的生活。當你成為某個人的雇員,你或多或少需要聽 從雇主的指示,那麼你就無法成為自己的創造者。你不能隨心、或順從自己的想像。越大的公司就有越多的規範,你如何能自我發揮? 因此我跟學生說,去吧,去創造你的工作,去創造你的生活,成為自己的主人。除了最偉大的導師外不要侍奉任何導師。事實上,最偉大的導師就是你的心,因此,跟隨你的心,創造你的工作。
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年輕人能獨立自主,學生大學畢業時應該能夠說: 「現在我知道怎麼生活了。」大學畢業生不該去尋找「給我一份工作吧」的工作,沒有人給我工作,我就失業了。如果大學教育令你如此無能為力,無法自己創造職業,這樣的大學有什麼用處? 這是現今大學面臨最大的挑戰-如何培養準備完善的年輕人,有想像力、創造力、技術、思想、心靈、與人際關係。
你要問自己,你所得到的教育對這個世界有幫助嗎? 令這個世界更美好嗎? 還是令這個世界、經濟、秩序、與環境一團糟? 現今世界發生的大問題,都是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創造出來的。是誰主導參與伊拉克戰爭? 是名校牛津大學的畢業生貝理雅(Tony Blair),與名校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布希(Bush)。
如果教育不能負起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那誰可以呢? 這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全人教育就是要接受這個挑戰,重新設計我們的教育系統,使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腦袋、我們的手、我們的整個身體與世界相連。
英國舒馬赫學院校長 Dr. Satish Kumar 首次來台演說!!
2014.03.24 19:00~21:00
在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將由中興大學姜保真教授與談,歡迎您前來聆聽世界百大精神人物對教育的看法。免費入場!
報名: http://www.wutong.org.tw/tw/event/280-satish-kumar.html
「教育」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我想我們已經忘記了。
我們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方式,就好像他們是空籃子一般,把無數的知識、資料、與概念放進這些空籃子裡。
但「教育」的意思並非要填滿空籃子,而是帶出已經存在的東西。
「教育(education)」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Educare,意思是引導出在一個人之內的東西。
※ 本場活動將以英語進行,事後將提供中文講綱。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