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別苑] 3/8(六)「台灣綠食堂」是食堂也是學堂 by《經典雜誌》
三月市集:3/8(六)9:00-14:00在法鼓山寶雲別苑,歡迎到荷花池畔的【合樸書坊】,蕩漾在春日綠意裡,享受雨林咖啡與水果Muffin(瑪芬),一起來關心我們的飲食與農業,【合樸書坊】三月主題是獲得「2013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雜誌類專題報導獎特優的《經典雜誌》「台灣綠食堂」系列專題。
台灣綠食堂,是食堂也是學堂,除了介紹食材的來龍去脈,細細閱讀每一口食物,也希望傳達綠色消費觀念,以餐桌為出發點來打造產銷鏈的良性循環。享受食物的豐饒美好,與關心我們生存的環境,原是一體兩面的事。
《經典雜誌》「台灣綠食堂」系列專題...
在荷花池畔與五葉松樹下,自在、放鬆、分享、喜悅...
【台灣綠食堂】涵括主題豐富,從水果、醃製物、醬油、稻米、牛奶、黃豆、香菇、雞蛋...等,歡迎來市集的【合樸書坊】翻閱與購買。
豐收時刻,農民懷抱著甜美的鳳梨憂喜參半。病蟲害、高成本、氣候變遷和進口水果,加上貿易自由化勢不可擋,台灣水果如何突圍,再創佳蹟?
在雪白鹽花與時間的催化下,甕缸裡的蔬菜,轉換出另一種風味。醃漬是人類飲食文化重要的一環, 過去為了保命生存,今日則可以解決產銷失衡的問題。
攤販前,市場內,當讓人味蕾跳舞,食指大動的美食盛放在各種材質的容器上,兩者間產生的化學變化,可能正是食安的死角。
台灣素食加工技藝精良,仿真食物維妙維肖。以生產成本而論,素食相較葷食,屬低碳的環保食物,就生產過程而言,過度加工反而容易流失營養。
中草藥是老祖宗智慧結晶,數千年來為東亞人民治病療傷,強身健體。現代中藥材卻普遍潛藏毒物風險,吃了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老醬缸裡發酵六個月後的黑豆即將起缸。細心品味醬油職人的釀造技藝,除了台灣風土、人情的醇厚,或許還可以嘗得到「時間的味道」。
裝配生產線上醬油瓶互相碰撞, 準備貼標包裝後送往各大賣場。商業化世代,在色、香、味都可以調製速成的今天,黑矸仔裡裝的醬油大有學問。
新北貢寮的深山裡,樹伯走在即將收成的金黃色梯田中,六十年如一日;舊日辛勤美好的手工農作記憶,在這桃源谷中代代相傳。
歷經百年選種育種,台灣米的品質愈來愈好,台灣人卻愈來愈不愛吃飯。探訪產業鏈上下游重新審視稻米價值, 方體悟:一碗米飯,真的是「皇帝大」的事。
「每天兩杯牛奶,才會像大樹一樣又高又壯!」「牛奶容易促發癌症,又有藥物殘留,不是好食物。」面對這彷若羅生門的爭論, 牛奶到底能不能喝?
華人的烹調方式無油不歡,卻又懼於心血管疾病,對油戒慎恐懼。但即便今日的健康明訓是「少油」,在營養的均衡攝取上,卻是「少不了油」。
香菇每年為台灣農業創造八十億超高產值,然長年抵抗走私壓境,近年又遇產量下滑危機,它能否抵擋嚴峻的雙重考驗?
蔬菜提供纖維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營養素。硝酸鹽為蔬菜生長必要養分,但過度施肥,卻讓我們只吃到蔬菜的形,而錯失實質營養與原味。
「大王菜舖子」堅持支持在地小農,也讓過去默不作聲的消費者站出來,理解到自己購買的不只是一把菜,也是對土地的一分厚望與支持。
雜糧曾是台灣鄉村最豐富多元的地景,隨著全球農業貿易自由化,本土雜糧節節敗退,糧食主權拱手讓人,近年民間發起雜糧復興運動,逆境重生。
圓滾滾的雞蛋,予人一種幸福美滿的印象。來自蛋雞孵育,提供人類美味與營養上的雙全,但工業化量產後,蛋雞的生命歷程卻出現極端改變。
台灣人的飲食幾乎不可一日無黃豆。然進口黃豆的基因改造比例高達九成,風險證據日增農藥殘留、致敏可能與營養差異,也讓食品安全亮起紅燈。
豆漿、豆花、豆腐,五花八門的豆類加工製品,豐富素食者的菜單,滿足其不殺生與對健康的追求,但素食是否絕對健康安全?答案,卻不一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