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藏種於農「伴畝田」日誌 【驚蟄】

從去年開始運作的藏種於農計畫(請參閱網站),今年啟動「伴畝田」計畫,以互相陪伴共同操作,學習實作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發展出來的低投入耕作方式。有興趣多了解「伴畝田」的朋友,歡迎到市集的藏種於農攤位.

參與「伴畝田」夥伴,每人將負責耕作半畝田(一公畝=100平方公尺),透過親自種植一整季稻米,練習KKF的自家留種概念、森林土微生物製作等等。此培訓計畫包含理念課程,讓我們瞭解,如:石油農業、綠色革命與基因改造等等對農業所造成的影響與限制,並期待藉由我們的投入方式產生一些改變的力量。
 
「伴畝田」種子培訓是一個開始,完成種子培訓(一期稻作)後,我們更期待畢業學員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或生活地,找來更多的夥伴一同繼續操作實驗將這樣的耕作法。

以下是「伴畝田」工作日誌(2013/02/19)之一.

土壤是門重要功課 by 中翊

上課前,我們對於土壤改良的事討論了數次。翻耕一直是我們一直希望能減少的部分,理由不只是希望能減少對於土壤中微生物生態的干擾,也希望能降低對於農機具的依賴。但是觀察我們的水稻田目前的狀態,除了看不太到豐富的微生物生態,土壤結構也非常的硬實,因此我們決定這次一定要運用微生物菌來徹底的把這片土地回復到更自然的狀態。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Daycha老師這次訪台有教導我們更細部的土壤改良方式,除了微生物菌之外,還需要加入大量的有機質,一起翻耕進土壤,才能使微生物菌大量繁殖進而改善土壤。課前我們從東海搜集到了許多的有機質(主要成分為牛糞、樹枝、落葉)、還有富虹提供的稻殼、及我要來的甘蔗渣,加起來差不多一公噸。大家從教育中心的路旁裝袋了近七八十包的有機質,一包包的扛到公田後平均的撒到田間。

自然農法還是需要適度的用要輕型的機具來輔助我們,所以對於機具的使用是很必要的學習,才能用最省時省力省能源的方式來操作。好幾位同學都是第一次親手操作中耕機,剛開始每個人都很難駕馭這匹野馬,不是深陷泥濘軟土中進退不得,就是蛇行打轉走不出一條直線,還好有明拯來幫忙大家收尾,大家也都很齊心合力的把翻過的土壤扒平,才能夠在趕在伸手不見五指前完工!大家都從中體驗到照顧土地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把土壤照顧好,就會出現鬆軟的土壤,就不用一直重覆這樣子的翻土整地的步驟了。

整地從來不是一步到位的事。
在低水位時,可以明顯的看出田間是否平整,這關乎到往後雜草、福壽螺、水份供給平均…等等問題,因此我們再度進場要把地整的更平。開始時我們只靠著兩支平扒來把高的撥往低的區塊,但是效果效率都不是很好。後來富虹想到了一個妙招,應該跟牛犁田的原理差不多,但換成四人一組兩個拉兩個推的四匹人力,推拉著綁上大理石板的木條在泥濘中前進,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啊!(見圖) 但是有著夥伴的一臂之力,就在談笑間把地整平了,雨鞋深陷在泥巴中沒關係脫掉就好,重心不穩跌進泥巴沒關係站起來就好,看起來完全就像是四個大孩子在玩泥巴,一點也不像苦差事呢!

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水路,水的進與出是很重要的管理,那天我們試著把出水口再確實的堵好防漏,後來還是再花時間重新挖開重做,一點點沒有壓實的細縫就馬上漏水,水真的是無孔不入啊!另外水路旁的雜草也得適當管理,我們也好好的把水路旁的草割了乾淨,讓水道重見天日。(見圖)

KKF土壤改良小撇步
施作面積1公傾(1甲),10噸有機質(譬如稻桿、庶渣) 跟土壤充份混合( 簡單的翻耕) 後,讓土壤的是比較偏溼的狀態(旱田可用淹田、旱田需保溼狀態) 平均加入約100公升的微生物菌 大約兩週到一個月的時間,即可完成土壤的改良。若土壤貧脊或受污染較嚴重 可視情況增加等比有機質及菌的2~3倍的量(例如30噸有機+ 300公升的菌),基本上對於化肥/農藥的分解、土壤酸鹼失衡、結構硬實…等等 都能大大改善。

備註:「伴畝田」是在合樸公田上課學習,合樸公田位置在合樸教育中心:台中市西屯區永安二巷2-6號,聯絡人:林中翊 04-2462-9073, 0963-113163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CAPTCHA
為了防範廣告留言,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