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種於農



 
「藏種於農」是合樸‧台灣米部落結合伊聖詩芳療生活館、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銀川永續農場與豆之味豆腐坊,共同攜手合作的一個長期計畫,讓消費者與生產者、企業與農民彼此合作、相互支持,養人也養土,從而形成並實現永續的食物供應體系。

「藏種於農」計畫從認養兩公頃有機稻田開始,內容包括:教育推廣、稻米╱大豆輪種、參與式育種、生態渠圳復育等;稻米與豆科植物相的輪耕,透過豆科植物的根系固氮,將之轉化為土讓養份,讓土地能在耕種作後回復流失之地力,肥沃土壤。教育推廣也包含了銀川有機米產地拜訪,帶領企業員工實際體驗務農生活的辛勤,實地瞭解自己吃進肚裡的食物的源頭與生產過程,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互信互賴的基礎,從瞭解產生堅定的支持力量。

參與式育種,則是將保種、育種的權利與專業技能回歸農民,重新培育適地適種的品種,不僅保障農民生計,也恢復農產多樣性。

適地適種,永續保種
面對當前全球急遽的氣候變遷、石油產量日益短缺、糧食需求擴增等,「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已成為全世界最為重要的共同課題,而永續農業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適地適種。

適地適種應該透過在地農民來參與選種,在適應力強的種子中,選出可以高產量的在地品種,再結合天然肥料與間作的耕作方式。

合樸推動「藏種於農」,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作互信、希望邀請消費者透過消費與學習,來支持生產者的留種與保種。

農民自行留種,從每年持續進行的選種、採種過程中,逐漸揀選出適應在地氣候、環境特性的品種,並將之保存下來。也只有透過農民不斷地留種、保種,才有可能培育出適地適種的品種。

有種子,就有希望
自古以來的農民留種自用,事實上就等於是在無形之中,為人類進行了種子保育的工作。但農民過去這種習以為常的留種傳統,不但已逐漸消失,現今更已成為全球農業的一大嚴重問題。因為農民留種自用的傳統與權利,如今卻被剝奪,農民必須每年從公家單位或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致作物品種的多樣性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並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

雖然台灣推動對於農民留種育種還在萌芽階段,但事實上,農民留種現在已幾乎成為一種世界性活動。喜好種植傳統種子、自行留種者,可以從某些機構取得所需的種子。從一九七五年即開始運作的SSE(Seed Savers Exchange),他們在所擁有的廿三英畝農場內,以有機栽培方式永久性保存的老品種已超過兩萬五千種,其中,一九○○年代以前的蘋果樹品種,就有七百種。

農民自行留種的重要性,與國家作物種原庫的存在可以說不相上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的千千萬萬品種做長期保存,讓各種品種所含基因不會改變。但各地農民能夠自行留種、育種,才能夠創造出合適不同環境條件的在地新品種,這在現今氣候變遷如此劇烈的狀況下,更是重要且必要。藏

藏種於農網站 http://www.seeds.tw/  

See video

回應

請問文章中藏種於農的刊物在哪裡可以買到?

藏種於農刊物,請與陳孟凱聯絡 0937-457-843

藏種於農網站 http://www.seeds.tw/ 進不去。能否幫忙轉達一下,看網站是否出問題了。謝謝啊。

今年是國際土壤年,能否發表相關議題饒益我們,更知道如何愛鄉愛土.無限感恩!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CAPTCHA
為了防範廣告留言,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