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上) —「台灣綠食堂」展覽背後的意義

編按: 最新一期的青芽兒雜誌(74期 2016.07/08)樸食小舖的宜璇紀錄今年五月「台灣綠食堂」展覽.宜璇以《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社群互助的方式來成就這次展覽,以及此次展覽背後的意義.謝謝宜璇用心的分享.

孟凱製作了三分鐘短片來感謝所有協助的夥伴:

影片Youtube 網址: https://youtu.be/0Mc419_zVt0

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 「台灣綠食堂」展覽背後的意義
文/ 林宜璇 圖/ 林宜璇、合樸農學市集

民眾看到台灣農業相關的展覽,大多以靜態的文宣及影片宣導,或者出現在世貿攤位豪華的展覽形式,與大型人偶的拍照。而有機產業,特別在有機市集展覽方式,這幾年越來越細緻,呈現了文化意涵。

今年五月在台中市3A House「台灣綠食堂」展覽(註一),結合平面影音媒體、美學行銷、建設公司與農學市集,跨領域合作的型態,這是台灣農業展覽中,值得長期觀察與期待的新模式,而不同團隊之間長期合作的默契培養,也看到台灣農創的新可能。


圖說: 「台灣綠食堂」展覽在台中3A  House大幅掛軸,吸引路人的目光

跨領域團隊組合

「台灣綠食堂」由五個單位,包含經典.tv、經典雜誌、雙橡園建設、伊日美學生活與合樸農學市集,各以專業投入,共同策劃執行這場以水果、黃豆、農夫市集為主題的食農教育展覽。其獨特的呈現方式,改變大眾對農業展覽的刻板印象,帶給消費者新的展覽經驗,同時引發大眾對台灣食安的問題,從餐桌回溯產地的反思。

針對這次展出,經典.tv及經典雜誌,提供台灣食安與台灣好果子相關的影像紀錄;雙橡園建設提供三A House展覽館;伊日美學生活負責整體視覺佈置;合樸市集農友提供農具出借,並以專業在現場演說;慈濟師兄師姐、合樸農學市集志工每日的排班導覽。還有,這整個展覽主軸,《台灣好果子》作者蔡佳珊。

這五個團隊的結合,就我所知,「合樸農學市集」陳孟凱老師是主要推手。而近幾年來深入台灣農業觀察的媒體人佳珊,提供豐厚的報導內容。通常,一個好的展覽,必定來自好內容,佳珊累積的農業觀察值得讚許。(註二)

五個團隊各有背景,這次結合展出成功,奠基於過去多年來不同的活動基礎,而這五個團隊對台灣農業各有不同關懷的方式與努力。

「合樸農學市集」是台灣第一個農學市集,自2006年創立至今,堅守穩住農學立場,且長期推動「社群協力為基礎的友善農業」(CSA)。而主導的孟凱老師,細緻地規劃生產者、消費者、義工與農業新生代的學習模式。市集結合教育訓練中心、農志學苑、樹合苑,將社群協力的運作,由單次活動,逐步轉成豆腐、咖啡、茶的課程,再進階到師徒制的職業達人傳承,近年推展社區豆腐坊,希望走向台灣大豆復興之路。關於合樸市集的運作與獨特,已有非常豐富的資料,請朋友自行研閱。


圖說: 推動這次「台灣綠食堂」的陳孟凱老師

合樸市集於2009年開始與「伊聖詩」合作,伊聖詩是支持環保的企業體。在2010年於天母成立「日光大道健康廚房」,使用有機食材呈現豐富的餐點烘焙,而環境生態規劃則有「絲田水舌」孫崇傑擔綱,足見伊聖詩這個商業體系對於友善農業的真誠。而「伊日美學生活」是其中一個事業體,在熱鬧的台北城市,有一個對土地、自然關懷的「私房書櫃」綠色書店。這次「台灣綠食堂」展覽導引處處驚喜,對於農業的呈現,務實又兼具美學。

《經典雜誌》1998年誕生,為「慈濟基金會」創辦的月刊型雜誌。內容多元,包含生態環境、歷史、地理、當代人文議題,是一本深入探討主題的中文月刊。同時《經典雜誌》在大愛電視有專屬節目《經典.tv》。這次「台灣綠食堂」展覽,內容的完整與深度,則以經典雜誌與電視節目為重點。

雙橡園建設公司於2004年創立,是台中市規劃高品質的建設團隊。合樸市集透過社群力量,從黑白兩道的課程開啟(黑道是指咖啡學、白道是指豆腐學),讓住戶認識台灣友善土地的作物與市集的特色。透過有機食材,進一步合作單次市集日(農夫市集,野餐趣),再進一步合作這次的展覽。

2013年出版的《台灣好果子》作者蔡佳珊,同時也是《經典雜誌》主題撰寫者。她以四年時間,上山下海尋訪台灣各種果農,最後選定十六種水果。其中風土人文、農友的艱辛突破、水果歷史掌故的精隨,還有針對消費者關心的「怎麼挑水果」、「怎麼吃水果」專欄,兼具深廣的角度報導,也因此獲得阿寶、馮小非與韓良露老師的專文推薦。


圖說: 「伊日生活美學」的夥伴們努力布展, 呈現一般大眾看到的冷冰冰水果攤

透過不同團隊的結合,台灣水果的呈現,變得立體而多元,對於近日食安問題的反思也變得精采豐富。如此,展覽的張力自然不在話下。

=======================================

註一,展覽時間20天,2016517日到65日。平日下午兩點到晚上八點,假日早上十點到晚上八點。周一休館。

 註二,蔡佳珊現為獨立記者,五歲幼兒的母親,過著「半寫半媽」的生活。她希望透過深耕書寫土地與人們的故事,以筆耕與大家共同守護環境與社會。

文章總覽:
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上) —「台灣綠食堂」展覽背後的意義
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中) —「台灣綠食堂」展覽背後的意義
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下) —「台灣綠食堂」展覽背後的意義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CAPTCHA
為了防範廣告留言,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name